何善衡簡介資料(個人簡曆圖片)
何善衡(1900-1997),祖籍番禺縣茭塘司石溪村(今屬廣州市海珠區)。清代末年出生於澳門一個貧困家庭,靠母親挑擔上街販賣棕繩度日,在半饑半飽中度過了幼年。因無力支付昂貴的學費,10歲前仍未入學讀書。其後,父母將他送回鄉下,入讀費用不高的私塾。
在鄉間私塾,雖然學的是《三字經》、《幼學瓊林》等古典啟蒙書籍,但他刻苦攻讀,勤學不輟,能夠對課本背誦如流,深得老師喜愛。幾年下來,他認識了許多字,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傳統道理。後來,家庭發生了變故,連私塾的低廉學費也支付不起,被迫輟學。輟學後,他到了廣州一間鹽倉當雜工,幹的是清理場地的活,薪水低微,生活困苦。兩年後,辭掉鹽倉的工作,轉行到一間金飾店當學徒。
在金飾店,他學會了一門手藝,領略到一些接待顧客之道。同時,通過苦修自學,涉獵了經濟、法律、市場營銷、心理學等方麵知識。22歲時被升任為金店司理(經理助理)。
24歲這年,他決心“自闖世界”,辭去金店的職務,借到一筆錢與人合股於廣州上下九路開設了匯隆銀號,從事港幣買賣業務。經營了六七年後,又再與人合資於香港中環永樂街70號開設恒生銀號,此時是1933年3月3日。銀號的業務仍是買賣貨幣和黃金。1941年,當日寇侵華的戰火迫近香港時,他當機立斷,把全部資金調往澳門,使恒生銀號得以保存實力,避免了一場浩劫。抗戰勝利,何善衡攜帶大量資金返回香港,參與了黃金買賣。經過三年的“黃金大戰”,恒生獲得巨額利潤,並且成為香港黃金業界的權威。為此,恒生銀號於1960年元旦正式改名為恒生銀行,注冊資金增至3000萬港元,在中環興建起恒生大廈,在九龍、旺角增設了多間分行。他領導編製的“恒生指數”,作為股市升跌的參考係數,以其科學性與權威性而為世界所接受,並且一直沿用至今。
當1965年香港發生波及全港的擠提風潮之時,何善衡毅然以讓出51%控股權為條件,引進了匯豐銀行的大量資金,使恒生銀行安然渡過了危機,得以繼續發展,而他本人仍然繼續擔任董事長。在他領導下,恒生銀行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,每年業務都保持兩位數增長。到了1972年更成為港內首家銀行上市。如今,連同總行在內,恒生銀行已發展到140間,市價總值列匯豐之後,高居香港銀行第二位,何善衡本人也積累了逾百億港元的個人資產。
富不忘本,造福桑梓,這是何善衡幾十年來堅持不懈的思想。早在1937年,當他手頭稍為寬裕的時候,就出資在家鄉興建了劬勞小
學,為家鄉學童提供免費教育,一直堅持到“文革”期間才被迫中斷;“文革”一結束,他又立即匯來29萬港元重新修建這間學校。從此,他就更加關心家鄉的建設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他先後給家鄉捐贈了一大批車輛和縫紉機,支持家鄉發展生產。1984年捐資150萬元在家鄉興建幼兒園、敬老院和文化室,其後又出資66萬元將劬勞小學全部校舍改建為混凝土結構,另撥款270萬元興建風雨球場;又捐出多處在廣州的房產,將租金作為教育基金,供學校永久使用。為整理石溪河湧,他捐資100萬元;為籌建劬勞中學,他捐資250萬元;為將石溪衛生院改建為設備先進的石溪中醫院,他捐資546萬元,並且不顧自己80多歲高齡,親自審定醫院的選址、設計、施工和設備購置,使該院成為一間設備先進、功能齊全、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醫院,以造福家鄉親人。
何善衡在關心家鄉建設的同時,亦不忘祖國的人才培養和福利事業。1985年,他捐資2000萬港元成立中山大學何氏基金會,以其每年100萬港元利息資助中大管理學院的教學、科研和師資培養經費。並且為該院建造了教學大樓和教師宿舍,購置了一大批先進的設備,使之成為一間頗具規模的學院,為祖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。此外,1992年他捐資1500萬港元給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興建“何善衡腦科中心”;同年捐資1000萬港元給番禺理工學院興建教學大樓,捐資2000萬港元給中山醫科大學興建教學實驗大樓;1994年捐資1500萬港元給廣州海珠區第一人民醫院興建醫療大樓;同年又與梁球琚博士、何添博士、利國偉先生一道各捐資1億港元成立“何梁何利基金”,作為科學技術優秀獎基金,專門獎勵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。
何善衡先生平日自奉甚儉,但直到晚年仍不改其慈善為懷、急公好義的稟性。1983年,他以年事已高,辭去了恒生銀行董事長的職務,但仍擔任名譽董事長,堅持到行辦公,享受高額的報酬,卻將全部酬金撥作教育與慈善事業的經費。終其一生,除經營銀行事業獲極大成功外,還善舉無數。為此,他先後獲得MBE勳銜、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銜和榮譽法律博士銜、中山大學榮譽顧問銜、OBE銜和CBE銜、泰國白象勳章、日本瑞寶章等榮譽職銜,1990年和1993年先後被番禺市和廣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。
1997年何善衡先生在香港因病去世,享年97歲。其故居在海珠區石溪村湧邊街8號。
[以上內容由" vivian1106"分享。]
同年(公元1900年)出生的名人:
何柱彬 (1900~1951) 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
張大鵬 (1900~1935) 紅軍烈士 福建省龍岩市永定
朱念和 (1900~1975) 江西省九江市瑞昌市
朱�階 (1900~1942) 愛國知識分子 山東省泰安寧陽縣
錢一飛 (1900~1927) 浙江省湖州長興 + 更多公元1900年出生的名人》
同年(公元1997年)去世的名人:
陸抑非 (1908~1997) 江蘇省蘇州常熟
遊玉山 (1900~1997) 福建省龍岩市上杭
林肇蔭 (1915~1997) 浙江省溫州蒼南
王保君 (1921~1997) 山東省煙台萊陽
李榮熙 (1916~1997) 湖北省
裴家麟 (1933~1997) 四川省成都市 + 更多公元1997年去世的名人》 下一名人:周汝鈞
在鄉間私塾,雖然學的是《三字經》、《幼學瓊林》等古典啟蒙書籍,但他刻苦攻讀,勤學不輟,能夠對課本背誦如流,深得老師喜愛。幾年下來,他認識了許多字,明白了一些為人處世的傳統道理。後來,家庭發生了變故,連私塾的低廉學費也支付不起,被迫輟學。輟學後,他到了廣州一間鹽倉當雜工,幹的是清理場地的活,薪水低微,生活困苦。兩年後,辭掉鹽倉的工作,轉行到一間金飾店當學徒。
在金飾店,他學會了一門手藝,領略到一些接待顧客之道。同時,通過苦修自學,涉獵了經濟、法律、市場營銷、心理學等方麵知識。22歲時被升任為金店司理(經理助理)。
24歲這年,他決心“自闖世界”,辭去金店的職務,借到一筆錢與人合股於廣州上下九路開設了匯隆銀號,從事港幣買賣業務。經營了六七年後,又再與人合資於香港中環永樂街70號開設恒生銀號,此時是1933年3月3日。銀號的業務仍是買賣貨幣和黃金。1941年,當日寇侵華的戰火迫近香港時,他當機立斷,把全部資金調往澳門,使恒生銀號得以保存實力,避免了一場浩劫。抗戰勝利,何善衡攜帶大量資金返回香港,參與了黃金買賣。經過三年的“黃金大戰”,恒生獲得巨額利潤,並且成為香港黃金業界的權威。為此,恒生銀號於1960年元旦正式改名為恒生銀行,注冊資金增至3000萬港元,在中環興建起恒生大廈,在九龍、旺角增設了多間分行。他領導編製的“恒生指數”,作為股市升跌的參考係數,以其科學性與權威性而為世界所接受,並且一直沿用至今。
當1965年香港發生波及全港的擠提風潮之時,何善衡毅然以讓出51%控股權為條件,引進了匯豐銀行的大量資金,使恒生銀行安然渡過了危機,得以繼續發展,而他本人仍然繼續擔任董事長。在他領導下,恒生銀行從20世紀60年代末期開始,每年業務都保持兩位數增長。到了1972年更成為港內首家銀行上市。如今,連同總行在內,恒生銀行已發展到140間,市價總值列匯豐之後,高居香港銀行第二位,何善衡本人也積累了逾百億港元的個人資產。
富不忘本,造福桑梓,這是何善衡幾十年來堅持不懈的思想。早在1937年,當他手頭稍為寬裕的時候,就出資在家鄉興建了劬勞小
學,為家鄉學童提供免費教育,一直堅持到“文革”期間才被迫中斷;“文革”一結束,他又立即匯來29萬港元重新修建這間學校。從此,他就更加關心家鄉的建設。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,他先後給家鄉捐贈了一大批車輛和縫紉機,支持家鄉發展生產。1984年捐資150萬元在家鄉興建幼兒園、敬老院和文化室,其後又出資66萬元將劬勞小學全部校舍改建為混凝土結構,另撥款270萬元興建風雨球場;又捐出多處在廣州的房產,將租金作為教育基金,供學校永久使用。為整理石溪河湧,他捐資100萬元;為籌建劬勞中學,他捐資250萬元;為將石溪衛生院改建為設備先進的石溪中醫院,他捐資546萬元,並且不顧自己80多歲高齡,親自審定醫院的選址、設計、施工和設備購置,使該院成為一間設備先進、功能齊全、具有現代化特色的醫院,以造福家鄉親人。
何善衡在關心家鄉建設的同時,亦不忘祖國的人才培養和福利事業。1985年,他捐資2000萬港元成立中山大學何氏基金會,以其每年100萬港元利息資助中大管理學院的教學、科研和師資培養經費。並且為該院建造了教學大樓和教師宿舍,購置了一大批先進的設備,使之成為一間頗具規模的學院,為祖國建設培養了一大批人才。此外,1992年他捐資1500萬港元給廣州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興建“何善衡腦科中心”;同年捐資1000萬港元給番禺理工學院興建教學大樓,捐資2000萬港元給中山醫科大學興建教學實驗大樓;1994年捐資1500萬港元給廣州海珠區第一人民醫院興建醫療大樓;同年又與梁球琚博士、何添博士、利國偉先生一道各捐資1億港元成立“何梁何利基金”,作為科學技術優秀獎基金,專門獎勵為國家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。
何善衡先生平日自奉甚儉,但直到晚年仍不改其慈善為懷、急公好義的稟性。1983年,他以年事已高,辭去了恒生銀行董事長的職務,但仍擔任名譽董事長,堅持到行辦公,享受高額的報酬,卻將全部酬金撥作教育與慈善事業的經費。終其一生,除經營銀行事業獲極大成功外,還善舉無數。為此,他先後獲得MBE勳銜、香港中文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銜和榮譽法律博士銜、中山大學榮譽顧問銜、OBE銜和CBE銜、泰國白象勳章、日本瑞寶章等榮譽職銜,1990年和1993年先後被番禺市和廣州市授予榮譽市民稱號。
1997年何善衡先生在香港因病去世,享年97歲。其故居在海珠區石溪村湧邊街8號。
[以上內容由" vivian1106"分享。]
同年(公元1900年)出生的名人:





同年(公元1997年)去世的名人:





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